为了更好推动空气污染与疾病监测点工作,启动环保公益项目“我国大气污染健康影响前瞻性队列调查的关键技术、方法与应用研究”,并为即将开展的“雾霾天气人群健康风险评估”奠定基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简称环境所)于2013年6月23-25日在北京召开了“PM2.5监测、暴露评价及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培训班”,来自江苏省、四川省、广东省、太原市、深圳市、武汉市、哈尔滨市、张家港市、北京市丰台区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以及环境所相关科室的工作人员共7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培训班。
培训班由环境所徐东群副所长主持,卫生计生委疾控局环境卫生处崔刚处长、李筱翠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处刘东山副处长到会并发言。崔刚处长首先介绍了卫生计生委组织机构的调整情况,环境卫生工作由监督局转到了疾控局,疾控局专门成立了环境卫生处,未来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上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希望了解熟悉工作,与大家共同推动环境与健康工作。2013年1月发生的雾霾事件,不仅影响了交通运输以及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其造成的健康危害也引发了公众的高度关注,而揭示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就需要建立监测网络。2007年由卫生部、环保部等18个部委联合发布的《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在行动策略特别提出形成环境与健康监测网络,开展实时、系统的环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监测,环境所已经建立了空气污染与疾病监测试点,为进一步开展雾霾健康影响监测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接着,刘东山副处长发表了讲话,他指出近年来空气污染尤其雾霾的健康影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疾控中心只有掌握了第一手的监测和研究数据,才能在污染事件发生时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本次培训有助于人才队伍的培养。随后,环境所高贵凡书记在发言中指出,通过几年的努力,空气污染与疾病监测点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空气污染健康影响监测工作中,重要的是方法学培训,通过培训,使全国疾控系统的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如何开展空气污染物监测、怎样进行成分分析,用什么方法进行人群健康风险评估等,从而为开展空气污染特别是雾霾的健康风险评估和预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正式培训开始后,环境所徐东群副所长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大气污染与健康影响研究进展,强调在我国开展雾霾健康影响监测、风险评估及预警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即将开展的空气污染(雾霾)健康影响监测、风险评估工作及相关项目进行了介绍。随后,环境所风险评估室李湉湉博士、天津师范大学陈莉博士分别就“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及其在空气污染领域的应用方法与研究实例”和“利用土地回归模型开展城市大气污染暴露评价的方法”进行了专题介绍。本次培训班上,还特意邀请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唐德良教授,他介绍了国外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进展以及PAH-DNA Adducts 的检测和在环境与健康科研中的应用。环境所空气质量安全监测室徐春雨、董小艳、李韵谱、王秦分别介绍了“室内外PM2.5采样、质量浓度测定及质量控制”、“环境空气中多环芳烃的测定方法-GC/MS法”、“PAHs的采样、前处理以及质量控制”、“环境空气中多环芳烃的测定-LC法”及“中国住宅PM2.5渗透系数调查方法”;环境所化学一室陈曦介绍了“PM2.5重金属成分分析方法及质量控制”。培训过程中,各单位代表针对空气污染健康风险评估方法、空气污染物采样及分析方法、PM2.5渗透系数调查方法及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中的遇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最后,徐东群副所长对本次培训进行了总结,指出此次培训班内容涉及面较为广泛,主要目的是让相关工作人员全面了解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领域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开拓视野,学习并应用国内外的新方法、新技术,推进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指出由于空气污染与疾病监测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环境所将不断加强培训和质量控制,并继续为监测点工作提供一定的补助资金,也希望各监测点通过多种渠道寻求支持,争取资金,以便此项工作持续开展下去。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安排:2014年度将在原有空气污染疾病监测点的基础上,扩大监测范围,开展雾霾天气健康影响监测、风险评估工作,并希望通过疾控局将这项工作列入常规性监测工作项目,以获取更多的、稳定的经费支持;各个监测点、各疾控中心的人员将此次培训班上了解的信息向各自单位的领导汇报,使各单位提前对开展相关工作需要的仪器设备、耗材与技术等进行储备;开展雾霾天气健康影响监测、风险评估工作,需要多部门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希望各单位加强合作与交流;环境所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分专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以满足大家实际工作的需求。
环境所空气质量安全监测室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