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一 邮箱 地图 电话 公众号 EN
  • 新冠肺炎
  • 消毒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动态
从源头到龙头保证饮用水水质安全

 

“要从源头到龙头保证水质达标。”在近日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要从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饮用水的安全保障能力。

近年来,重大饮用水安全事件日益增多,从2010年福建重金属污染,到今年的兰州自来水苯超标、武汉氨氮超标、晋江水污染,类似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侯立安说,首先,从总体上,我国水质状况依然堪忧。

根据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十大流域国控断面中,劣V类水质的比例仍有10.2%,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等;而62个国控重点湖泊(水库)中,劣Ⅴ类水质的湖泊(水库)比例为11.3%,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等。

侯立安指出,与以往相比,饮用水呈现污染物复合、污染过程复合以及污染效应复合的复合污染特征。新污染物不断出现,污染日趋复杂,饮用水安全面临多种威胁和挑战。

以往,由致病性细菌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与饮用水有关的对健康最常见、最普遍的威胁。而现在,不断暴发的微生物污染、重金属、有机物污染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特种污染等带来的危害将会愈发严重。

“微生物污染可能会带来很多种疾病,重金属更是会使蛋白质变性,对人、畜有直接的生理毒性。”侯立安向记者阐释新型污染源的危害。

而令侯立安非常担心的是,与污染物的日趋多元化相比,传统水处理工艺仍以去除水中悬浮物、胶体颗粒物为主,对小尺度污染物去除能力有限。此外,有机污染物的监控力度尚显不足。

2012年《生活饮用水卫生新标准》全面实施,饮用水水质检测指标从原来的35项增加到106项,与国际通用水质标准接轨。

不过,侯立安指出,尽管指标已经与世界接轨,但是传统净水工艺的局限,使得产水水质难以完全达标,特别是在处理一些特种的污染上,传统的净水工艺可以说是无能为力,或者不能完全达到新国标的要求。

据介绍,很多城市还不具备检测新国标106项指标的能力,一些市县、乡镇水厂连常规指标检测能力都不具备。相比之下,发达国家至少每月检测一次全指标,每天都会检测十几项到二十几项不等的必检指标。

此外,侯立安指出,供水管道带来的污染也必须受到重视。

据了解,我国供水管网老化严重,很多管网材料不合格。城市供水管网中水泥管等低质管材在管网中仍占有一定比例。在城镇供水系统中,饮用水在老化和锈蚀的管道中容易发生水质劣化。“从水源到水厂到管网的二次供水,要使水质达标,管道的环节必须受到重视。”侯立安说。

侯立安指出,当前我国水源污染严重,其深层次原因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思维观念落后、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速度等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因此,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饮用水“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

他表示,必须要把以下几个环节结合起来。首先,要从源头上加强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其次,要加强水厂的设施改造,选择合适的水处理工艺,严格执行水质检测制度;再次,要研究管网的污染机理,加快旧管网的改造;同时,严格规范施工,重视供水终端——采用经过认证的水龙头。“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水质安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