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 于云江 段链 郭庶
副主编 石莹 王翀 郭昌胜
自从198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红皮书”提出了风险评估“四步法”开始,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加拿大、英国、荷兰等)在环境污染风险识别、评估和管控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的技术方法和量化评估模型,开发了超级基金风险评价手册(RAGS)、基于风险的纠正措施(RBCA)、污染场地暴露评估模型(CLEA)等暴露评估模型及本土化暴露参数,发布了《超级基金场地风险评估导则健康风险评估手册》(1989年)等技术手册,并在《支持决策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技术框架》(2014年)等文件中提出了新的健康风险评估思路和框架。我国目前已发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2019)等相关的技术规范或标准,初步建立污染场地风险管控技术框架;还发布了《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成人卷)》、《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儿童卷:0~5岁)》及《中国人群暴露参数手册(儿童卷:6~17岁)》,为规范暴露参数、开展基于我国国情的环境暴露评价及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
目前国内外尚缺乏针对场地土壤污染暴露场景的暴露参数数据集,我国也缺乏反映场地污染暴露特征的精细化人群暴露参数,本土化暴露情景和暴露参数在场地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也较为薄弱,场地土壤污染物暴露风险评估的精细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此,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场地土壤污染物毒性数据库与健康风险监管技术(2019YFC1803400)”开展了“场地土壤特征污染物暴露特征研究”。本书阐述的成果是作者研究团队对上述重点研发计划相关研究工作的总结,以冶炼、石油化工、焦化三个重点行业为切入点,以我国不同典型区域(华北、华中、华南)人群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特征污染物来源、土壤污染物暴露传输方式、污染物暴露途径等因素,明确我国典型行业场地土壤污染物暴露特征。基于暴露人群、暴露途径、时间活动模式等,开展了典型场地污染物精细化暴露参数研究,建立了典型污染场地周边人群精细化暴露参数,为开展污染场地土壤有毒有害污染物健康风险精细化监管奠定了基础,为不同场地提供差异化的环境修复方案,在保障安全利用的前提下大幅降低其修复成本,具有重要经济效益,保障污染场地的安全利用、防止二次污染,具有显著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