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中国人口老龄化所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对医疗卫生保健和长期照护服务的挑战
来源: 环境流行病学室
作者: 张曾航
发布时间:2024-10-24
2024年10月19日,BMJ中国慢病专辑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慢性病防控大会上正式发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施小明/吕跃斌团队参加专辑发布会,并在会议上分享团队在BMJ最新发表的分析性研究论文“Burden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due to population ageing in China: challenges to healthcare delivery and long term care services”。文章认为,为减轻人口老龄化所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中国在医疗卫生保健方面取得巨大进步,但尚未充分认识到人口老龄化对长期照护服务可能产生的挑战和带来的机遇。
图1 BMJ中国慢病专辑封面
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1.91亿,占总人口的13.5%,预计到2050年将增至29.8%,为全球平均水平(16.4%)的两倍左右。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新危险因素不断出现、高灵敏诊断技术普及,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持续上升。2019年,中国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为950万,占总死亡的90.1%,远超全球的74.3%,在未来30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致死亡将翻倍。
图2. 1990年、2020年和2050年中国不同性别和年龄人口分布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疾病负担与人口年龄结构密切相关,老龄化及年龄相关疾病会大大加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负担,导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粗死亡率高于年龄标化死亡率。在中国,约50%的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可归因于92种年龄相关疾病,如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糖尿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归因于老龄化的年龄别DALY为9280万人年。随着老龄化持续加剧,中国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在未来几十年将增加超50%。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所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时,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和长期照护服务机构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医疗卫生保健主要在医院开展,侧重于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诊断、管理和治疗等医疗服务,而长期照护服务则由养老院或居住地照护机构开展,侧重于满足老年人日常活动、照护和功能康复等方面的需求。
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人口快速老龄化的双重压力下,医疗卫生保健和长期照护服务的资金与人力资源需求激增。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将较2015年增加2.5倍。2020年2.64亿60岁以上老年人中仅有535万老年人享受了政府补贴的家庭社区照护,提供生活协助、医疗照护和社会支持等系列服务。2024年长期照护保险仅覆盖49个试点城市,仅惠及240万名失能人群。老年照护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当前需要1000万老年照护人员,但有资质的照护人员不足50万。同时,适老环境和智能养老技术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巨大鸿沟,城市高层建筑中无电梯的比例超过60%;虽然77%的老年人拥有智能手机,但实际使用者不足35%,阻碍了老年人使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电子医疗服务(如挂号、检查结果查询和远程医疗咨询等)。
图3. 中国城乡医疗床位数和专业卫生从业人员数
为减轻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可为面临类似挑战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一是,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列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优先发展目标,在过去十年中千人床位数从2014年的4.83增加到2022年的6.92。在2004至2018年间,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治疗率年增幅分别为3.3%和3.9%。二是,建立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医疗保险体系,覆盖全国约95%的人口,覆盖约37%的医疗支出,包括了城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医疗救助等多种形式。三是,将全生命周期理念融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实现从儿童阶段到老年阶段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的全程管理。
为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目标,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但目前只实现部分目标,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应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带来的医疗卫生保健和长期照护服务挑战。第一,发展功能清晰区分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制定明确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保健与长期照护服务的整合,建立分工明确、创新协同的医疗及长期照护体系。第二,建立健全可持续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将长期照护保险与现有医疗保险有机衔接,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并发展“银发经济”市场。第三,加强可修饰危险因素的管理,提升生命早期的教育和经济公平性,在全生命过程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第四,加快适老产品开发和适老环境建设,鼓励老年人社会参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指导医疗实践,推广适老产品开发应用和老年友好型环境建设。
图4 文章首页
团队介绍:
本研究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施小明/吕跃斌团队开展。施小明研究员(通讯作者)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环境与老年健康流行病学研究。吕跃斌副研究员(第一作者)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副研究员、环境流行病学室主任,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文章作者还包括团队成员樊琳博士、周锦辉博士、丁恩民博士、唐宋研究员,北京医院的沈姞教授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何耀教授。
志谢
感谢BMJ临床研究编辑唐金陵和王娣对此专辑的精心组织。感谢魏源、王裕、童世庐、纪思翰、殷鹏和殷召雪对本文思路形成的贡献。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82025030)的资助。
图5 BMJ中国慢病专辑中文目录
环境流行病学室 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