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所发布 “2022年度十件大事”
2022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和中国疾控中心的总体部署下,环境所全体职工共同努力,积极应对新冠疫情,指导全国疫情防控场所防护和科学消毒,充分发挥国家级环境卫生和消毒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全力推动实施《环境所发展规划(2021-2025年)》,各方面工作取得新的成效。为进一步凝聚力量,提振信心,促进发展,全体职工投票评选并经所长办公会研究,确定了环境所“2022年度十件大事”:
1.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庆祝中国疾控中心成立20年周年,为环境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组织开展知识答题等“五一个”特色专题活动。持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同学百年党史 共促环境健康”专题活动研究分析报告获得全国党建研究会科研院所专委会2021年度优秀课题成果奖,并作为“一地一品”卫生健康思想政治工作特色品牌案例进行申报推广。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就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和日常疫情防控等方面梳理风险点制定防范措施。青年职工代表荣获国家卫生健康委“读讲一本书”演讲比赛一等奖和中国疾控中心“传承·致敬·笃行——传承伟大精神谱系激扬青春奋斗伟力”两个赛道的并列第一名。带领全体职工“展现二十年疾控风采,喜迎二十大胜利召开”,编写《环境所20年发展回顾工作报告》和大事记,制作环境所成立20周年工作画册、宣传片、纪念徽章和水杯,向中国疾控中心成立20周年的献礼歌舞《新的天地》荣获一等奖。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环境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2.2017-2022年,环境所在中心直属单位绩效考核中连续六年获优秀等次。
2022年,在中心对直属各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中,环境所获优秀等次,这是自2017年以来,环境所连续第六年获优秀等次。在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局和中国疾控中心的领导下,编制印发《环境所发展规划(2021-2025年)》实施方案,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全力推进新冠疫情防控和环境所重点业务,环境与健康监测体系建成并有效运行,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有序开展,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与适应项目启动实施,环境健康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进一步完善,科研立项和成果产出成绩斐然,学科发展、对外交流合作取得积极进展,人才队伍建设、实验室能力建设、内控等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所将继续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协调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提升环境健康整体业务水平,更好地发挥全国引领作用。
3.持续做好新冠疫情防控、环境卫生应急与保障工作
2022年,环境所在科学消毒、精准防护方面积极发挥国家级环境健康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根据国家卫健委和中心统一部署,调派95人次赴上海、吉林、新疆、西藏等22省抗疫一线,承担综合协调、流调溯源、消毒指导等工作。派出9人参加疫情防控督导。调派12人次前往深圳、长春、丹东等地开展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模拟实验,参与北京市大型集中隔离设施防疫评估,为疫情溯源提供科学证据。派出39人次参加流调溯源和日报信息专班,10人借调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局、中国疾控中心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组织和参与修订《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高等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第五版)》等5项技术方案和指南。派出5人参加广西梧州坠机事故、青海大通泥石流、四川泸定地震等灾后环境卫生应急处置。派出21人次执行冬(残)奥会、亚运会、G20、APEC、各类重要峰会等卫生保障任务。
4.环境与健康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2022年,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监测和防护项目在31个省份的87个城市累计设立167个监测点,对90多家实验室开展实验室比对,在北京、湖南等省市开展PM2.5检测方法完善及试点监测,在河北等4省市启动小学生空气污染(雾霾)健康防护效果试点调查。城市饮用水水质监测项目覆盖31个省份333个城市的2886个县(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个师的53个团场,为全国城市饮用水常规监测和基线调查试点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在152个监测点开展6-36月龄婴幼儿生物监测。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项目扩大监测点位至140个,举办全国技术培训,完成年度工作方案、工作手册和技术报告编制等工作。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监测项目设省级监测点31个,哨点医院增至104家,监测数据分析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在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727个区县启动实施消毒监测与评价项目。
5.科研立项和成果产出成绩显著,再创佳绩
2022年环境所获批16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含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包括重点项目、国家优青、重点额度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获批纵向科研经费超过3700万元。同时获批5项能源基金会(EF)和联合国儿基会(UNICEF)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我国区域人群气象敏感性疾病科学调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淡化海水对雄性大鼠生殖系统影响的研究”、北京自然科学基金“北京PM2.5去甲基化综合毒性表征及其参与肺癌典型癌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顺利完成。全所职工以第一和/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49篇,其中在Nature Aging、Science Bulletin、Science Advances、EHP、ES&T、EI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69篇,平均影响因子达到11.2。主编《公共场所卫生系列标准实施指南》等学术专著。
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等三项标准发布
环境所牵头起草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于2022年3月15日发布,《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22)于2022年7月11日发布。《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保留了反映水质基本特征的指标,纳入可能带来健康危害的指标,同时研发配套标准检验方法。《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等3个指标和要求,提高了二氧化氮等7项指标要求,优化了指标测定方法。新标准的实施将有力提升我国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有效降低室内空气污染健康风险。环境所牵头、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共同参与编制的《污水中新型冠状病毒富集浓缩和核酸检测方法标准》(WS/T 799-2022)于2022年3月24日发布实施。
7.环境与人群健康重点实验室建设成效显著
环境与人群健康重点实验室于2019年经中国疾控中心第15次主任办公会审议批准。经过3年建设,基本建成超高分辨质谱的化学分析平台、组学技术平台等,实验室条件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专项项目等18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基础资源调查等项目(课题、任务)10项,国际合作项目和首发专项等省部级课题(任务)1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单位,三年累计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150余篇,其中中科院JCR一区论文80余篇。邀请国内外专家院士顺利举办了4期“环境与人群健康前沿论坛”,组织召开了“环境与人群健康重点实验室2022年度学术会议”,取得较好学术影响。
8.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完成二期现场和样本检测工作
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是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2022年完成二期31个省451个调查单元22895人的现场调查和样本采集,接收样本22353人份。推进方法体系和质控体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检测化学物质种类拓宽至12类155种。遴选出7家重点实验室参与样品检测,网络实验室累计完成3.6万份样本检测。完成《我国居民血铅水平及20年变迁研究报告》,制修订《人体生物监测质量保证规范》《人体生物样本中环境化学污染物及其代谢物标准检验方法》等标准,组织撰写我国居民体内邻苯二甲酸酯、双酚类化合物、多环芳烃、苯系物、全氟化合物暴露水平分析等技术报告,填补了我国居民人体内环境化学物质暴露量缺乏的空白。
9.成功申报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国外高级顾问项目
2022年4月,环境所获批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中国气候变化与健康研究引进国外高级顾问项目”。该项目引进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健康领域经验丰富、熟悉和了解我国环境健康工作情况的国际专家童士庐教授,与环境所专家共同努力,加强国家级气候变化与健康工作的能力建设,提高我国气候变化与健康研究工作的国际化水平,推动我国相关研究工作与国际前沿接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提升解决我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推进全所环境与健康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
10.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和环境污染物多组学平台建设持续推进
2022年,环境所制定印发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试行)》,启动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建设工作,50余台大型科研仪器纳入共享。结合现有仪器型号、功能、运行状态、维护成本及人员服务等综合因素,拟定了“环境所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收费标准”,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整体搭建工作已完成。多组学平台成功建立人体生物样本中卤代烷烃类物质非靶向筛查及124种抗生素类物质靶向筛查的标准检测流程与分析方法。其中卤代烷烃类非靶向分析可一次性筛查氯化石蜡等4大类700余种物质,为新污染物暴露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研究提供高通量、低成本的解析技术。同时,着力开发空间代谢组学标准化检测方法,目前已初步建立氯化石蜡、有机磷阻燃剂暴露在斑马鱼体内的分布定位及相关技术方法,完成效应标志物的鉴定和关键代谢通路的识别,为新污染物的毒性效应和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