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除造成直接的各种损害之外,洪水的环境健康危害也不容忽视。
洪水可破坏城乡的自来水管网系统、下水道系统、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堆肥场等,洪水中的细菌、病毒、原虫、寄生虫等微生物和原生动物也会随着洪水的传播而扩散,这些病原体可以造成轻微的腹泻症状,也可以造成严重的痢疾、传染性肝炎等严重的疾病。洪水过后,往往会造成水质粪便污染指示菌升高和胃肠道症状病例的上升。
洪水过后周边环境中会存在多种有害微生物
洪水中的有害微生物在环境中消除一般需要2-3个月的时间,包括温度、湿度、pH、土壤结构、阳光照射等在内的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存活和持续时间。
微生物自身的特性和对环境条件的敏感度也会产生影响,如痢疾志贺菌在土壤中可存活9-12天,隐孢子卵囊可存活数月,孢子真菌和芽孢杆菌可存活数年。
洪水过后微生物对人的健康危害与接触途径和敏感人群有关
托幼机构、养老院、疗养机构、学校、医院等生活环境中的草地、露天植被需要重点关注,露天广场、公共厕所的卫生也应加强管理。
洪水过后的环境卫生对策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和环境修复
大面积的环境消毒并不推荐。虽然消毒剂可以杀灭常见的微生物,但是对原虫和寄生虫效果较差,同时会造成环境的破坏和可能造成对人的直接损害。
吸入、摄入或接触大量的消毒剂可能会引起皮肤、眼睛、呼吸道的烧伤或其他的健康危害。
灾后健康教育是有效的环境卫生对策
危害警示
在必要的地区,设置危害警示,标注主要的危险因素。
个人卫生建议
教育公众洗手的重要性。在必要的地方可以增设洗手龙头、洗手液和手干燥装置,对于特殊地区或健身器材等特殊设备可采取消毒的方式,降低接触带来的健康风险。
洪水过后的环境修复非常重要
环境清理
环境中的污泥应及时清除,公共环境如小区公园中的沙堆、砖石、木条等应及时清理,以防止婴幼儿的接触。
地面修复
洪水过后的绿地可采用覆盖新土、种植新绿植的方式进行覆盖,裸露的土地可以通过铺设砖石和修建水泥路面等进行硬化覆盖,原有绿地表面可用水反复冲洗,设立警示标识,扬尘地区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扬尘的产生。
洪水过后,卫生部门应针对洪水的健康风险进行风险评估,必要时提出干预措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