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固谓之清明。”二十四节气中即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清明节又称踏青节、祭祖节等,清明节源自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春分后即为清明,此时严冬逐渐退去,雨量增多,万物日渐滋长。清明后天气日渐回暖,但昼夜温差较大,冷空气活动也颇为频繁,天气晴雨多变。
清明前后由于温差变化大,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容易患上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此时为各种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另外清明时节阳气升发较快,“肝火”旺盛,容易出现阳气躁动、肝气郁结化火的症状,更易出现心情郁闷不舒、情绪暴躁易怒,进而导致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发生。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易患花粉过敏者、鼻炎病患者或其他慢性疾病(如关节炎、哮喘等)也应注意调养,防止病情加重。清明气温回暖,湿度较大,容易滋生细菌、真菌等病毒,容易照成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如春季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水痘、麻疹等传染病,需要注意防范。因此,我们要从饮食、情绪、作息等多方面做出相应的调节,以顺应节气的变化。
在饮食调节方面,应多食柔肝养肺的食品,如具有益肝中和作用的荠菜、利脏通血作用的菠菜、健脾补肺作用的山药等,少食酸性食物和辛辣刺激的食物及“发物”(即易生痰、发毒助火助邪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麻辣火锅及辣椒、海鱼、海虾、咸菜等辛热食品。清明节气阴寒湿冷,寒湿容易侵入人体,应多食健脾助阳、祛湿逐寒的食物,如青团等。同时要注意饮食需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多食瓜果蔬菜及优质蛋白。也可适量饮用绿豆汤、酸梅汤、绿茶等饮品,可起到防止体内积热的作用。晨起老年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特别注意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饮食,建议晨起饮用一杯白开水,有助于补充因身体代谢失去的水分,也可起到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建议饮水量为250毫升。因温差较大,人体抵抗力减弱,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防止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清明节气天气虽已转暖,但春季气温变化较大,容易因气温变化而导致的感冒。此外空气中过敏物质增多,如柳絮、尘螨和花粉等,可能引发过敏性皮炎、结膜炎、哮喘和鼻炎等疾病。春季飞沙走石、花粉等物质较多,容易引发眼部疾病,如结膜炎、干眼症等。南方春季阴雨天气多,户外环境潮湿可能刺激关节,导致膝关节退行性关节炎。需特别注意的高风险人群包括:老年人、体弱者、患有慢性病的人员、儿童、孕妇、户外工作人员。
那么在清明节气该如何预防因天气变化而带来的健康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尽量在日出之后天气比较暖和的时间段进行锻炼,地点选择宽敞平坦、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锻炼。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锻炼时要带好必备的药物。春季冷暖交替,气候多变,因此春季锻炼的衣着要合适,根据气候变化和运动量的大小适当增减衣物。保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摄入,避免过度疲劳,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过敏体质的人应选择空气中花粉水平较低的时间段进行户外运动,如黄昏时分空气中的花粉水平最高,所以要避开这个时间段外出锻炼。户外运动时需佩戴口罩,预防吸入过多花粉。应保持每天通风、保持空气流动,定时打开门窗自然通风,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春季常见疾病的发生。
作者:刘 明
编辑:王 姣 闫 旭
审核:潘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