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一 无障碍 邮箱 地图 电话 公众号 EN
  • 消毒
  • 标准
CCEH 2023青年学者学术会议顺利召开


  为促进青年学者在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学术交流,探讨环境与健康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进展,2023年8月19日,第四届中国环境与健康大会(CCEH2023)青年学者学术会议在福建省福州市顺利召开。
  本专题会议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董兆敏教授、复旦大学蔡婧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潘奕陶副教授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唐宋研究员共同召集,特邀国内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知名青年专家学者和博士研究生进行了25场主题报告,与会代表听取各位报告人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就人群环境与健康风险的前沿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会议上半场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董兆敏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潘奕陶副教授共同主持。首先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施小明副主任进行开幕致辞,施主任强调了青年学者在我国环境与健康研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鼓励青年学者不断探索环境与健康领域前沿,最后对各位专家及参会代表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施小明副主任进行开幕致辞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董兆敏教授主持会议 

  南方科技大学郑国贸研究员作了《季铵盐化合物的室内污染和人体暴露研究》的报告,介绍了季铵盐在室内环境中的暴露浓度及其人体暴露水平,为季铵盐化合物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南方科技大学郑国贸研究员进行报告

  南方科技大学贲玉婕副研究员作了题为《环境中抗生素残留的人群暴露评估及风险评价》的报告,在采集的饮用水和食品样本中分别检测到58种和49种抗生素。根据所有被检测到抗生素化合物的总浓度,发现人每天摄入诺氟沙星、林可霉素和环丙沙星残留可能会对健康造成较大风险。

南方科技大学贲玉婕副研究员进行报告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巴乾研究员作了题为《重金属镉调控EGFR信号动力学促进肠癌转移的研究》的报告,揭示镉暴露对结直肠癌转移和关键信号事件的长期影响,促进了对环境镉暴露促肠癌转移毒性的全面深入理解。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巴乾研究员进行报告  
  重庆医科大学陈承志教授作了题为《基于FTO-YTHDC2-AGT轴探讨金属暴露致强迫症的肠道微生物干预作用及机制》的报告,采用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筛选影响小鼠强迫行为的关键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并通过转录组学、转基因小鼠、AAV病毒干预等手段探索其机制及干预策略。

重庆医科大学陈承志教授进行报告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丁恩民博士作了题为《有机磷酸酯与老年人糖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的关联研究》的报告,研究采用基于重复测量的定组研究和生物监测方法揭示了28种OPEs或其代谢物内暴露水平与老年人糖代谢稳态之间的关联,整合多组学联用技术和有害结局路径阐释其潜在分子生物学机制。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丁恩民博士进行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程旭博士研究生作了题为《糖尿病患者血清邻苯二甲酸酯水平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性别特异性关联:性激素多基因评分的修饰作用》的报告,基于东风-同济队列,发现血清DiBP、DnBP、BBP和DEHP水平与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率呈正向关联,在男性患者中邻苯二甲酸酯暴露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因性激素的多基因评分而改变。

华中科技大学程旭博士研究生进行报告
  南京医科大学朱欢欢博士后作了题为《氯代有机磷阻燃剂与肺功能的关联及毒作用研究》的报告,通过梳理有机磷阻燃剂在环境介质及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分析其暴露水平与人群肺功能的关联性及潜在毒性通路,发现其可能通过影响IL-6水平,激活JAK/STAT通路诱导气道重塑,进而导致肺功能下降。

南京医科大学朱欢欢博士后进行报告
  首都医科大学陈汉清教授作了题为《纳米材料在消化系统中的生物效应及干预策略研究》的报告,阐述了开展纳米材料对肝脏和肠道类消化系统中的生物效应和疾病干预策略研究的重要性,提出纳米技术是保障纳米科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首都医科大学陈汉清教授进行报告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万逸研究员团队报告题目为《微生物分析技术与仪器研究》,描述了微生物防御系统(Microbial Defense Systems,MDS)和MDS生物传感平台的基本概况,对其功能和特性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概括了开发前沿MDS工具的主要挑战和未来前景。

海南大学海洋学院万逸研究员团队成员进行报告
  南方科技大学夏雨副研究员团队作了《复杂微生物群落中稀有物种的纳米孔选择性测序研究》的报告,建立了一套能够富集复杂环境样品中稀有物种基因组的纳米孔选择性测序实验流程,将测序通量从高丰度种群重定向到稀有物种,促进了对厌氧消化反应器及人类肠道中稀有物种的近完整基因组的组装及分箱。

南方科技大学夏雨副研究员团队成员进行报告
  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陆靖研究员团队报告题目为《广东省环境污水病原监测技术及分析平台》,介绍了建立环境污水重要传染病病原富集的新方法、污水病原高通量测序方法及测序数据分析平台,为重大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广东省公共卫生研究院陆靖研究员团队成员进行报告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卫生检验与检疫研究所李颖高级工程师报告题目为《一种污水中新型冠状病毒富集方法的研究及应用》,该研究利用液样微生物采集富集仪和聚乙二醇沉淀法对加标污水样本中的新冠病毒进行富集浓缩,展现了不错的富集效果。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卫生检验与检疫研究所李颖高级工程师进行报告
  安徽医科大学张翔讲师报告题目为《IL-17A在单壁碳纳米管调控肺泡巨噬细胞糖酵解重编程介导肺纤维化中的作用》,通过建立碳纳米管诱导肺纤维化的小鼠模型,结合基因编辑小鼠和糖酵解抑制剂处理,探讨了IL-17A在单壁碳纳米管调控肺泡巨噬细胞糖酵解重编程介导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安徽医科大学张翔讲师进行报告
  首都医科大学石婉荧讲师作了《DNA甲基化介导细颗粒物成分暴露与老年人心脏电生理的关系研究》的报告,基于济南市开展的定群研究分析了个体暴露水平下PM2.5及其元素成分个体暴露对60 ~ 69岁健康老年人心脏电生理的影响,进一步探究了DNA甲基化和基因表达与关键元素成分暴露及心脏电生理水平的关联。

首都医科大学石婉荧讲师进行报告
  会议下半场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唐宋研究员和复旦大学蔡婧副教授共同主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唐宋研究员主持会议
  

复旦大学蔡婧副教授进行报告

  复旦大学蔡婧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孕期细颗粒物暴露与胎儿发育》,探究了孕期细颗粒物及其组分暴露与早产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评估了大气十条政策对我国早产疾病负担的长期影响,以及这一影响在时空分布上的显著差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陈晨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及其化学成分短期暴露对呼吸系统疾病入院影响的病例交叉研究》的报告,研究分析在大气细颗粒物相关呼吸系统疾病入院风险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化学组分,发现含碳组分、盐离子、Cl-和Ca2+是引起大气PM2.5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效应的重要化学成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陈晨副研究员进行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田耀华副研究员作了题为《颗粒物组分暴露和心血管疾病入院风险的关联研究》的报告,该研究使用我国184个城市数据开展一项时间序列研究,探讨了PM2.5化学组分暴露与心血管疾病入院风险的关联,研究发现对公共卫生管理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华中科技大学田耀华副研究员进行报告  
  福建医科大学杨乐博士作了题为《绿地暴露、空气污染与冠心病及生物标志物的关联研究》的报告,探究了绿地暴露与冠心病(CHD)之间的关联及其潜在分子生物学机制。结果显示1000米范围内更高的绿地暴露与较低的CHD风险相关,而收缩压、空腹血糖、中性粒细胞等介导了绿地暴露对CHD的影响。

福建医科大学杨乐博士进行报告 
  北京大学李少杰博士作了题为《中国中老年人烹饪燃料及其转变与多种感觉障碍的关联:一项队列研究》的报告,研究使用了一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中老年人队列数据,来探索烹饪燃料及其转变与多种感官障碍的关联。发现使用固体燃料会增加中国中老年人感觉障碍(视力、听力和双重障碍)的风险,而从固体燃料转换为清洁燃料降低了这种风险。

北京大学李少杰博士进行报告
  武汉大学向浩教授作了题为《大气臭氧暴露对人群肾功能的影响:基于队列研究和定组研究》的报告,研究拟评估O3暴露对人群肾功能的影响及其潜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短期O3暴露可以引起人群肾功能下降,而血糖水平升高是潜在的生物路径之一。

武汉大学向浩教授进行报告
  复旦大学牛越研究员报告题目为《臭氧暴露相关的表观遗传生物标志及其基因表达调控作用研究》,该报告在一项32人的随机、双盲、交叉对照研究中,利用全表观基因组关联性分析发现,77个甲基化位点的甲基化水平与臭氧暴露相关,这些位点可能与内皮细胞增殖、炎症细胞增殖、线粒体自噬等通路相关,提示臭氧短期暴露可能通过影响甲基化水平进而调控炎症相关基因表达。

复旦大学牛越研究员进行报告 
  武汉大学刘燕群副教授团队成员作了《妊娠期PM1暴露会影响母亲和新生儿的肠道菌群吗?》的报告,基于母婴队列开展了妊娠期PM1暴露对母婴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首次发现妊娠期PM1暴露会显著影响母亲和新生儿的肠道菌群,尤其是对新生儿胎粪菌群的多样性和组成具有较大影响,为今后从环境视角进行妇幼保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武汉大学刘燕群副教授团队成员进行报告
  广州医科大学陆文峰博士报告题目为《基于时间分层病例交叉设计对沉积PM1短期暴露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关联研究》,评估沉积PM1短期暴露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发现沉积PM1与居民总呼吸系统疾病、COPD和肺炎的死亡均存在较强的关联,且PM2.5短期暴露对居民死亡的效应与PM1相似。

广州医科大学陆文峰博士进行报告
  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旭医师作了《2022年济南市高温中暑病例时空特征分析》的报告,对济南市高温月气温数据和中暑病例研究发现在两个高温热浪期间,相较于前后参考期病例数和发病风险显著增高,且存在一定滞后效应,为防控高温中暑提供依据。

济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旭医师进行报告  
  济南市环境研究院张瑞瑞团队作了《儿童玩具中有机磷酸酯的经皮吸收与暴露风险评估》的报告,评估儿童通过皮肤接触、手口接触和口腔接触玩具中有机磷酸脂的日暴露量,发现皮肤接触是儿童通过玩具接触有机磷酸脂的重要暴露途径。

济南市环境研究院张瑞瑞团队成员进行报告
  最后由董兆敏教授进行会议总结,对本次会议各个青年学者的报告进行了高度肯定,报告精彩、内容丰富,不仅展示了25位不同青年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促进了青年学者在环境与健康领域更加密切的交流与合作,为青年学者的成长提供了良好平台。

与会代表认真聆听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