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EH 2025青年学者学术交流会顺利召开
来源: 环境所网站
作者: 马晓、段舒龄、查玉娥
发布时间:2025-08-30
以“同一环境,同一健康”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环境与健康大会(CCEH 2025)于2025年8月21-24日在浙江省杭州市顺利召开,青年学者学术交流会第一至三分会场于8月21日下午成功举办。

第一分会场照片
青年学者学术交流会第一分会场聚焦 “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核心议题,由复旦大学陈仁杰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董兆敏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启帆教授和浙江大学逯慧杰研究员共同召集,特邀逯慧杰研究员、山东大学赵琦教授、陈仁杰教授、董兆敏教授、刘启帆教授和中山大学徐剑桥教授主持。本会场汇集领域内来自国内各大知名院校、科研院所的杰青、优青、海外高层次、青年托举人才以及优秀摘要报告等18位知名学者围绕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对呼吸道健康、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儿童健康及生命早期神经发育的影响,以及环境病原菌识别、污染物健康效应机制解析、风险评估与防控策略等前沿科学问题,分享最新学术突破与研究进展。

会议上半场由逯慧杰研究员、赵琦教授以及陈仁杰教授共同主持,首先由陈仁杰教授开场,代表召集人和主持人介绍了分会场的总体设计思路及莅临本次会议的特邀专家,简要介绍本次会场涉及总体的汇报方向等,并对参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清华大学黄存瑞教授作报告
清华大学黄存瑞教授随后作了《扎根时代沃土、规划科研人生》的精彩分享,立足国家需求,构建多元团队,坚持开放共享,用高质量证据回应全球变化挑战,实现青年学者的持续突破。强调长期规划、国际视野与学术韧性,善用导师网络与跨学科平台,在失败中迭代,于合作中共赢。

浙江大学逯慧杰研究员、山东大学赵琦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班婕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张振宇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徐燕意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王彬副教授、中山大学杨音副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石婉荧助理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彭勃博士作报告
浙江大学逯慧杰研究员、山东大学赵琦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班婕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张振宇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徐燕意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王彬副教授、中山大学杨音副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石婉荧助理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彭勃博士分别作《基于毒力基因特征的机器学习方法识别土壤中人类病原菌》、《城市化与我国主要呼吸道传染病发病风险》、《气候变化下极端降水健康风险研究》、《湿热热浪与缺血性心脏病之间的因果关系:评估中国955个县的住院率和经济负担》、《臭氧暴露引起哮喘加重的机制解析与干预策略》、《二硫化碳长期暴露对社区人群血糖稳态和2型糖尿病的影响、中介机制及防控策略研究》、《从血浆蛋白质组学的改变探讨空气污染危害健康的机制》、《PM2.5化学成分对老年人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基于多组学的机制探究》、《产前臭氧暴露与生命早期神经发育的关联:一项出生队列研究》的报告。

会议下半场主持
会议下半场由董兆敏教授、刘启帆教授和徐剑桥教授共同主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启帆教授、中山大学徐剑桥教授、郭城副教授、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吕玲双主管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徐洪兵助理教授、复旦大学骆会欢博士后、北京大学罗雅心博士、复旦大学罗朱毅翔博士作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启帆教授、中山大学徐剑桥教授、郭城副教授、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吕玲双主管医师、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徐洪兵助理教授、复旦大学骆会欢博士后、北京大学罗雅心博士、复旦大学罗朱毅翔博士分别作《新污染物大气化学及健康效应》、《结合导向分析及其在新污染物识别中的应用》、《病原组学检测技术在环境健康中的应用》、《城市污水新冠病毒浓度与人群新冠感染的关联研究》、《空气污染暴露对心肌损伤影响的观察性研究与干预措施研究》、《在全球变暖背景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高温相关死亡负担:一项全国性病例交叉研究》、《空气污染对心血管-肾脏-代谢多重共病及死亡风险的影响》、《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温对五岁以下儿童死亡负担:基于全球59个中低收入国家的证据》的报告。
整场会议报告内容扎实、亮点纷呈,参会学者紧扣领域前沿,围绕气候变化与空气污染对呼吸道健康、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儿童健康及生命早期神经发育的影响,以及环境病原菌识别、污染物机制解析、风险防控等关键科学问题,充分展示了国内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创新成果,为青年学者搭建了高效的学术交流平台,助力推动环境与健康交叉学科的发展。

第二分会场照片
青年学者学术交流会第二分会场聚焦“环境污染物暴露与健康效应”核心议题,由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郑晶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郭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赵繁荣教授及郑州大学毛振兴教授共同召集,并特邀郑晶研究员、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屠鸿薇副主任医师、郭欢教授、赵繁荣教授、毛振兴教授主持。本会场汇集领域内来自国内各大知名院校、科研院所的杰青、优青、海优、青年托举以及优秀摘要报告等19位知名学者,围绕农药、新污染物、 塑化剂等环境污染物的暴露特征与评估、环境暴露对代谢健康、神经发育、眼底微血管、肠道菌群等的影响,以及生活方式-遗传风险互作、健康代际传递、生物节律干扰筛查等前沿科学问题,分享了各自取得的最新学术进展。

会议上半场主持
会议上半场由郑晶研究员和屠鸿薇副主任医师共同主持,首先由郑晶研究员开场,代表召集人和主持人介绍了分会场的总体设计思路及莅临本次会议的特邀专家学者,简要介绍本次会场涉及总体的汇报方向等,并对参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郑州大学毛振兴教授、青岛大学高伟副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王君副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丁恩民助理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龙品品讲师、江苏省疾控中心陈倩羽博士、复旦大学孙晋博士、南京医科大学陆雯源硕士作报告
郑州大学毛振兴教授、青岛大学高伟副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王君副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丁恩民助理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龙品品讲师、江苏省疾控中心陈倩羽博士、复旦大学孙晋博士、南京医科大学陆雯源硕士分别作《农药暴露与慢性代谢性疾病研究进展与研究策略》、《新污染物识别与暴露评估-环境健康应用》、《生活方式与遗传风险互作对晚年健康的影响》、《新污染物与糖脂代谢稳态》、《金属铜暴露健康风险及潜在机制:基于东风-同济队列的多组学研究》、《柠檬酸酯塑化剂暴露的生物代谢与标志物的识别》、《2000-2021年中国室内空气污染物所致疾病负担》、《华东地区新型增塑剂的人群暴露特征及其脂代谢健康风险》的报告。

会议下半场主持
会议下半场由郭欢教授、赵繁荣教授、毛振兴教授共同主持。

中国农业大学赵繁荣教授、广州医科大学白岩森教授、浙江大学徐小林研究员、东南大学陈丽莉副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杨良乐副教授、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屠鹏程助理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程旭博士、武汉大学张鑫博士、北京协和医学院黄丹博士、南方医科大学康祝君硕士作报告
中国农业大学赵繁荣教授、广州医科大学白岩森教授、浙江大学徐小林研究员、东南大学陈丽莉副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杨良乐副教授、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屠鹏程助理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程旭博士、武汉大学张鑫博士、北京协和医学院黄丹博士、南方医科大学康祝君硕士分别作《环境暴露组学优先化数据库的开发和应用》、《锂盐暴露与眼底微血管损伤的关联及防治措施研究》、《健康及影响因素的代际传递:来自三代女性健康队列证据》、《机器学习驱动的生物节律干扰效应物质筛查》、《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混合暴露与血压的关联及血浆代谢物扰动的作用》、《人体微塑料暴露对肠道菌群宏基因组的影响研究》、《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s)的十年暴露趋势及其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东风-同济队列》、《全氟多氟化合物暴露对婴儿神经发育的影响及肠道菌群的中介作用》、《我国居民超短链全氟化合物的膳食暴露研究》的报告。

复旦大学方明亮教授经验分享
复旦大学方明亮教授结合个人学术生涯与科研历程,深入分享了青年学者如何依托高水平学术平台、借力跨学科协作团队,并通过持之以恒的深度学习,最终实现从 “优秀” 到 “领域领先” 的突破性跃迁。
场会议氛围热烈活跃,参会学者紧扣环境健康领域前沿热点,围绕农药、新污染物、塑化剂、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暴露与评估,以及其对代谢健康、神经发育、眼底微血管、肠道菌群的影响,还有生活方式-遗传互作、健康代际传递等关键科学问题,充分展示了国内该领域的最新科研突破、技术创新与跨学科合作成果。会议不仅为青年学者搭建了高效的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示平台,更助力推动了环境污染物暴露与健康效应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分会场照片
青年学者学术交流会第三分会场聚焦“环境污染物毒性机制与健康风险防控”核心议题,由河北医科大学张荣教授、中山大学李道传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陆春城教授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唐宋研究员共同召集,并特邀张荣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皮会丰副教授、李道传教授、陆春城教授及大连理工大学李雪花教授主持。本会场汇集领域内来自国内各大知名院校、科研院所的杰青、优青、青长、青拔、青年托举以及优秀摘要报告等20位知名学者,围绕新污染物健康风险预测、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及微纳塑料、烟草等暴露的毒性机制、关键调控通、生物标志物识别、检测技术及风险防控策略等前沿科学问题,分享了各自取得的最新学术进展。

会议上半场主持
会议上半场由张荣教授和皮会丰副教授共同主持,首先由张荣教授开场,代表召集人和主持人介绍了分会场的总体设计思路及莅临本次会议的特邀专家学者,简要介绍本次会场涉及总体的汇报方向等,并对参会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大连理工大学李雪花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皮会丰副教授、贵州医科大学王大朋教授、东南大学段星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王琼研究员、南京医科大学郑瑞副教授、吉林大学周丽婷副教授、北京大学肖武生副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李雪花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皮会丰副教授、贵州医科大学王大朋教授、东南大学段星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所王琼研究员、南京医科大学郑瑞副教授、吉林大学周丽婷副教授、北京大学肖武生副研究员、河北医科大学刘清萍博士后分别作《AI赋能的新污染物健康风险预测》、《5’-甲硫腺苷代谢重编程调控自噬在镉促乳腺癌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环境砷暴露的内分泌干扰效应—以HPT轴为例》、《微塑料暴露致卵巢功能异常的机制研究和挽救策略》、《微纳塑料暴露现状及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烟草暴露致膀胱癌恶性进展的表观遗传毒理学机制研究》、《FPR2调控炎症反应在DEHP致肝脂代谢紊乱中的作用机制》、《重金属镉致肺损伤和肺纤维化的氨基酸标志物与机制》、《m7G修饰的mt-tRNA-Trp驱动心肌细胞衰老在纳米碳化硅诱导心肌损伤中的机制研究》的报告。

会议下半场主持
会议下半场由李道传教授、陆春城教授以及李雪花教授共同主持。

北京大学万祎教授作报告
首先,北京大学万祎教授作《青年学者的科研成长路径与突破之道》的报告。呼吁青年学者的科研成长需立足学科前沿与国家需求,在扎实的专业训练基础上找准特色方向以“小而精”课题突破。通过跨学科合作提升创新力,借助青年基金等项目积累成果,逐步挑战重点课题。注重学术韧性,平衡团队协作与独立探索。结合个人实践,分享成果转化与学术影响力提升路径,为青年学者提供可借鉴的发展建议。

中山大学李道传教授、海南大学盛夏教授、福建医科大学王文祥教、中国医科大学富景奇教授、东南大学吴添舒副教授、青岛大学张宏娜副教授、南京医科大学范赟副教授、安徽医科大学刘梓凯博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张亚舒硕士、天津大学韩振飞硕士作报告
中山大学李道传教授、海南大学盛夏教授、福建医科大学王文祥教、中国医科大学富景奇教授、东南大学吴添舒副教授、青岛大学张宏娜副教授、南京医科大学范赟副教授、安徽医科大学刘梓凯博士、哈尔滨医科大学张亚舒硕士、天津大学韩振飞硕士分别作《基于类器官的化学致癌物筛查方法》、《内质网稳态与环境健康》、《p300介导组蛋白H3K56la去乳酰化在铜致卵巢颗粒细胞类固醇激素合成障碍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肝细胞Nrf2介导胆固醇代谢调控小鼠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基于秀丽线虫的纳米颗粒致神经损伤及健康风险机制》、《典型氯代抗菌剂的肝脏和肠道毒性及其代谢调控机制》、《环境应激致肝脏代谢失衡的染色质动力学机制》、《纳米塑料和双酚A对斑马鱼脂质代谢的跨代影响:通过mTOR通路扰动肠-肝轴的稳态》、《高碘通过调控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促进甲状腺乳头状癌进展的机制研究》、《中国地表水中有机磷酸酯的赋存、分布、驱动因素及生态风险分析》的报告。
整场会议氛围浓厚、成果丰硕,参会学者紧扣“环境污染物毒性机制与健康风险防控”核心议题,围绕新污染物、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微纳塑料等污染物暴露的毒性机制、调控通路、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及防控策略展开深入探讨,充分展示了国内该领域的最新科研突破与技术创新。会议不仅为青年学者提供了成果展示与思想碰撞的平台,更助力推动了环境污染物毒性机制与健康风险防控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学科发展。
撰稿:马晓、段舒龄、查玉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