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EH 2025第六分会场——营养健康与食品安全专题会议顺利召开
来源: 环境所网站
作者: 苏畅
发布时间:2025-09-01

2025年8月23日上午,第五届中国环境与健康大会(CCEH 2025)第六分会场-营养健康与食品安全专题会议在杭州雷迪森铂丽大酒店君丽厅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主办,刘爱玲研究员、王慧教授、章荣华主任医师担任会场召集人。会议聚焦营养健康与食品安全领域前沿议题,邀请来自全国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展示了近年来在精准营养干预、慢性病防控、食品溯源与过敏原防控等方面的重要研究进展与实践经验。

第六分会场现场照片
会议第一阶段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刘爱玲研究员主持。首先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施小明研究员开场致辞,代表召集人介绍了分会场的总体设计思路及莅临本次会议的特邀专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施小明研究员开场致辞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刘爱玲研究员主持
随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刘爱东研究员作了作题为《我国人群膳食模式与肥胖关系研究》的报告,系统回顾了我国居民膳食模式演变趋势,解析其对肥胖流行的影响机制,提出以精准干预手段改善营养结构,为制定科学的肥胖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刘爱东研究员作报告
南京医科大学王建明教授作了《微量元素与结核病预后关联及其免疫作用机制研究》的报告,介绍了铁、铜等元素在调节宿主免疫反应和结核病结局中的关键作用,强调微量元素水平与结核预后之间的密切关联。

南京医科大学王建明教授作报告
哈尔滨医科大学李颖教授作了题为《多组学技术驱动下的精准营养的研究》的报告,详细阐述了多组学技术在识别营养相关生物标志物、优化干预路径中的关键价值,推动营养科学向个体化精准干预方向发展。

哈尔滨医科大学李颖教授作报告
会议第二阶段由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教授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教授主持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郭云昌研究员作题为《我国食源性疾病分子溯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的报告,介绍了TraNet网络的建立背景、分型技术体系和数据库结构,展示了其在多起食品安全事件溯源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成功应用。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郭云昌研究员作报告
东南大学王进教授作了《食品全链条中过敏原风险因子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的报告,聚焦食物过敏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新型脱敏工艺、过敏原检测、益生菌干预等多个技术路径。

东南大学王进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黄涛教授作题为《基于动态健康体检数据的慢病防控实践》的报告,展示了基于连续体检指标的个体化健康预警模型,并结合人工智能方法提出慢病管理精准化实施路径。

北京大学黄涛教授作报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志刚教授作了《靶向色氨酸微生物代谢调节改善阿尔兹海默症认知功能障碍营养干预研究》的报告,提出TRF饮食模式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提升ILA代谢产物,激活AhR通路、抑制神经炎症,从而改善AD模型认知功能,为老年神经保护提供新思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志刚教授作报告
会议第三阶段由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章荣华主任医师主持。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章荣华主任医师主持
杭州松鲜鲜自然调味品有限公司易子涵工程师以《警惕隐形钠 守护健康生活》为题,结合真实案例,呼吁社会关注食品中“隐形钠”摄入问题,展示松鲜鲜以天然发酵技术实现“减钠不减鲜”的企业探索与健康责任。

杭州松鲜鲜自然调味品有限公司易子涵工程师作报告
西湖大学郑钜圣研究员作了《衰老与慢性代谢病的系统生物学及精准营养干预研究》的报告,分享其团队基于人群队列大数据及组学整合,识别衰老相关慢病干预靶点,构建中国人群专属的精准营养干预模式。

西湖大学郑钜圣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马昊研究员作题为《“模糊”营养流行病研究》的报告,提出在面对如“食盐摄入”这类高度个体异质性的营养问题时,应突破传统研究范式,从多角度系统性审视营养因素与健康结局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马昊研究员作报告
本次分会场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展示了我国营养与食品安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前沿动态。参会代表围绕多组学营养干预、微量元素与免疫、分子溯源、慢病管理、企业健康责任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会议的顺利召开将进一步推动“营养-健康-疾病”多维协同研究,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撰稿:苏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