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时节——传染病蠢蠢欲动,防护攻略请查收
来源: 环境健康防护室
作者: 闫旭
发布时间:2025-03-03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 3 月 5 - 7 日交节。此时,天气渐暖,春雷乍动,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世间万物开始复苏,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唐朝诗人韦应物所言“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描绘了春雨滋润下花卉焕然一新,春雷响起惊蛰到来,农民开始忙碌春耕备耕的场景,体现了惊蛰节气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在古代,人们通过对天象、气象和物候的长期观测,逐渐认识到此时雨水和空气湿度的增加很适合农作物生长,所以人们会在这个时节进行播种、灌溉等农事活动,是农家开始春耕的信号。
在南方部分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潮湿,蚊虫开始滋生,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虫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也逐渐增加。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乙脑主要通过蚊虫传播,病毒感染人体后,多数人呈隐性感染,部分人发病会出现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症状。南方地区需要加强室内通风换气,降低室内湿度,防止霉菌生长。对居住环境周围的积水进行清理,如花盆托盘、沟渠等,减少蚊虫滋生。在个人防护措施方面,穿长袖衣物,使用蚊帐、蚊香等防蚊用品,避免蚊虫叮咬。
惊蛰时北方气温仍较低,天气干燥,昼夜温差大。要注意室内保湿,可以使用加湿器,但要定期清洁,防止滋生细菌和霉菌。保持室内外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垃圾和积雪,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场所。出门要注意保暖,尤其头部、颈部和脚部。由于空气干燥,呼吸道黏膜防御能力可能下降,建议出门及时佩戴好口罩。
惊蛰时节,天气转暖,但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天气变化无常,气温波动较大,有时会出现“倒春寒”现象。惊蛰时期雨水增多,湿度渐大,江南地区开始进入春雨绵绵的时期,而北方地区也有降雨或降雪的可能。这种忽冷忽热的气候,对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新陈代谢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对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系统的考验较大。同时,随着气温升高,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也开始活跃,各种传染性疾病进入高发期。
惊蛰对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影响显著。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气温的大幅波动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和舒张异常,使得血压不稳定,容易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发作。例如,当气温骤降时,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可能导致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的发生。呼吸道慢性病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也容易因惊蛰时节天气变化、空气中过敏原增多而复发或加重病情。冷空气刺激呼吸道,可使支气管痉挛,加重咳嗽、气喘等症状。
在惊蛰时节,流感、麻疹、风疹等呼吸道传染病也较为常见。流感病毒在这个时期传播迅速,其症状包括高热、头痛、乏力、咳嗽等,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发热、咳嗽、眼结膜充血等症状会给患者带来不适。风疹则以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虽然症状相对较轻,但也不容忽视。
面对惊蛰时节的健康挑战,我们可以从中医养生、个人防护以及饮食调养上采取措施,积极预防疾病。中医养生注重顺应时节变化,中医遵循“春捂秋冻”原则,不要过早脱去厚衣服,要注意保暖,适时增减衣物,尤其是老人和小孩,避免受寒引发感冒等呼吸道问题。可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踏青等,以促进阳气升发。传统中医认为,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可通过按摩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来调节肝气,每次按摩3 - 5分钟,每天2 - 3次。调整人体阴阳平衡。
个人防护措施也至关重要,惊蛰回暖的时候,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应佩戴口罩,减少与病原体的接触机会。需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防止着凉。尤其是老人、儿童和体质较弱的人群,更要注意保暖。在南方地区,随着蚊虫活动增多,要做好防蚊灭蚊工作,可使用蚊帐、蚊香、电蚊拍等防蚊用品,减少蚊虫叮咬,预防虫媒传染病。
起居方面,应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的阳气得以舒展。随着自然界阳气的升发,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踏青等,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体质。同时,室内要保持通风良好,使空气清新。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正确的洗手方法,彻底清洁双手,避免病毒、细菌经手口传播。
饮食调养上,宜多吃清淡食物,如菠菜、芹菜、莴笋等蔬菜,它们具有清肝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有助于清除体内积热,增强肝脏功能。还可以多食用荠菜,因为荠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 C、维生素 K、钙、铁、钾等多种营养成分。像梨,性凉味甘,能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生食或煮水饮用,对预防呼吸道疾病大有裨益。民间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正是基于此。
在中国沿海地区的人们,可与多食用海鲜类食物,如牡蛎、鱼虾等,这些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和锌等微量元素,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食用一些具有祛湿作用的食物,如薏苡仁粥,因为沿海地区惊蛰时湿度开始增加,薏苡仁有利水渗湿的作用。沿海地区人们要注重祛湿中医养生,可通过艾灸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来调节身体湿气,每周2 - 3次,每次15 - 20分钟。沿海地区风大,出门注意避风,防止风邪入侵人体。
惊蛰时节,如同一座健康的警钟,提醒我们在季节的交替中关注身心。我们应充分了解自然规律和身体变化,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让我们将防疫与养生的理念深植心间,付诸行动。在享受春日美好时光的同时,守护好自身和家人的健康。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守护者,于春日盛景中踏出坚实且安康的前行步伐!
作者:卓 莹(桂林医学院)
编辑:王 姣 闫 旭
审核:潘力军
监制:王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