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EH 2023第四分会场-环境新污染物毒性效应与机制专题会议顺利召开
来源: 环境毒理学室 水室
作者: 陈圆圆 王园媛
发布时间:2023-08-29
以“交叉、融合、创新”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环境与健康大会(CCEH2023)于2023年8月17-19日在福建省福州市顺利召开,第四分会场-环境新污染物毒性效应与机制专题会于8月18日上午进行。

第四分会场-环境新污染物毒性效应与机制专题会
第四分会场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宋茂勇研究员和复旦大学屈卫东教授召集,特邀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中国计量大学郭良宏研究员、山西大学桑楠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顾爱华教授、南京大学史薇教授、南开大学祝凌燕教授、青岛大学于典科教授、安徽医科大学黄以超教授、浙江大学刘璟教授、中山大学韦艳宏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廖春阳研究员和安捷伦细胞分析事业部龚小东应用专家作前沿报告。本会场汇集了领域内来自各大院校、科研院所的杰青、优青、长江学者等知名学者。。针对本专题的前沿研究,各学者分别介绍了取得的最新学术进展,并与与会学者就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未来研究方向等展开热烈交流。报告内容涵盖环境新污染物的发育毒性、内分泌毒性、代谢毒性、毒性作用机制等方面,对促进环境与健康领域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作用。

第四分会场召集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宋茂勇研究员

复旦大学屈卫东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廖春阳研究员作为主持人
会议上半场由屈卫东教授和廖春阳研究员共同主持。首先由宋茂勇研究员开场,围绕我国环境新污染物的研究现状、探究其毒性效应与机制的迫切性以及研究热点等内容,介绍了分会场的总体设计思路及莅临本次会议的特邀专家,并对参会的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

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作报告
香港浸会大学蔡宗苇教授作了《环境新污染物轮胎橡胶抗氧化剂及其醌类衍生物的分析和毒理研究》的报告,通过高分辨质谱筛查鉴定发现PPD醌类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多种环境介质,并阐明新PPD醌类污染物具有一定的氧化应激效应且可能具有广泛的神经破坏性。

中国计量大学郭良宏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计量大学郭良宏研究员作了《基于有害结局通路的全氟烷基化合物毒理学研究从传统到新型》的报告,在体内外模型中揭示了传统和新型全氟烷基化合物内分泌干扰和糖代谢干扰效应的毒理学机制。

山西大学桑楠教授作报告
山西大学桑楠教授作了《空气细颗粒物发育毒性靶点与组分作用机制》的报告,揭示了细颗粒物及其组分硝酸盐暴露引起胎盘结构和血管发育异常导致的子代发育毒性,为区域人群暴露评估和防护治疗提供了新证据。

南京医科大学顾爱华教授作报告
南京医科大学的顾爱华教授作了《环境化合物与肝脏脂质代谢》的报告,揭示了环境新污染物(农药, PFOA和BPS)通过mTORC1-自噬轴抑制自噬进而诱导肝脏脂质代谢异常的潜在机制,并发现CGA能够起到挽救作用。

南京大学史薇教授作报告
南京大学史薇教授作了《酞酸酯替代品是否安全》的报告,对酞酸酯及其替代品的内分泌效应进行评估,探究了其绿色替代品是否安全。同时基于贝叶斯的分子拓扑图发现苯甲酸是抑制甲状腺激素调控通路的关键致毒结构。

南开大学祝凌燕教授作报告
南开大学祝凌燕教授作了《有机磷酸酯环境暴露与健康风险》的报告,发现了OPEs的生物富集和放大受其理化性质和生物转化的共同影响,EHDPHP可通过调控HPG轴相关基因的表达产生生殖毒性,同时其产物比母体化合物具有更强毒性,并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南京医科大学顾爱华教授和南京大学史薇教授作为主持人
会议下半场由顾爱华教授和史薇教授共同主持。青岛大学于典科教授作了《基于大数据的毒性通路研究:从机制揭示到毒性测试》的报告,详细介绍了运用系统毒理学研究思路,结合组学数据和计算机手段,建立了基于毒性通路构建有害结局路径和定量有害结局路径的新方法。

青岛大学于典科教授作报告

安徽医科大学黄以超教授作报告
安徽医科大学黄以超教授作了《孕期暴露全氟己烷磺酸(PFHxS)的发育毒性研究》的报告,在极低剂量和高剂量下分别探讨了PFHxS孕期暴露诱导发育损害效应的机制,并表明环境相关剂量下孕期PFHxS暴露比PFOS/PFOA暴露具有更强的发育毒性。

浙江大学刘璟教授作报告
浙江大学刘璟教授作了《典型新污染物暴露与青春期性成熟》的报告,阐明了低剂量氯氰菊酯暴露能通过钙离子通路调控男孩性成熟;同时,对羟基苯甲酸酯暴露下丘脑小胶质细胞会诱导幼年雌/雄鼠性早成熟,并在雄鼠上表现更为敏感。

中山大学韦艳宏教授作报告
中山大学韦艳宏教授作了《血管形态表型组在环境化学物毒性评价中的开发与应用》的报告,基于斑马鱼血管表型组学和斑马鱼心血管高分辨图像分析系统,评价了多种环境新污染物(氟虫腈、多氯联苯、有机磷阻燃剂和全氟/多氟烷基化合物等)的心血管毒性,为实现大规模环境化学物血管毒性测试与评价提供了支撑。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廖春阳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廖春阳研究员作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对学习与记忆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报告,表明小尺寸纳米级MOF材料MOF-74暴露后抑制小鼠单胺类合成,促进材料的释放和降解,从而引起神经毒性。

安捷伦细胞分析事业部龚小东应用专家作报告
安捷伦细胞分析事业部龚小东作了《安捷伦细胞分析在环境毒理学研究中的解决方案》的报告,介绍了能量代谢分析仪、实时细胞分析仪和细胞成像多功能检测系统在环境新污染物毒理研究中的应用,并提出了代谢组学、代谢流与细胞分析的整合方案。
本场会议内容丰富且紧扣领域前沿热点,就环境中多种不同新污染物的毒性效应与分子机制进行热烈探讨,展现了环境化学与环境健康研究的一些最新成果,最后在思想碰撞的火花中会议圆满落幕。

环境新污染物毒性效应与机制会场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