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一 邮箱 地图 电话 公众号 EN
  • 新冠肺炎
  • 消毒
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第二届“环境健康与组学技术培训会”圆满落幕

            

  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环境健康领域的研究前沿,推动环境健康、环境毒理和环境化学等相关基础学科的科研发展,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在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与环境毒理学室的精心筹备下,20211212日上午9:00-12:00,第二届环境健康与组学技术培训会采用腾讯会议线上的方式顺利召开。此次培训会特别邀请了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国内知名院校的五位专家进行讲座,吸引了国内外各领域相关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和环境所相关科室人员70余人参会。

本次培训内容主要围绕环境健康、环境毒理、组学研究的前沿技术方法与实际应用、污染物暴露与效应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与验证、污染物毒性与健康效应的代谢机制探索,以及专家课题组的最新研究进展等内容展开,为进一步促进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环境毒理学室唐宋主任担任本次培训会的主持,徐东群副所长在会上致辞。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税光厚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Lipidomics and lipid metabolism associated with non-genetic factors》。报告从代谢与健康的关系,环境温度变化与脂质代谢调控、代谢稳态的重要性、脂质组学所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方向等角度,详细介绍了课题组近期开展与环境健康相关的脂质组学应用的两个研究案例。

美国埃默里大学罗琳斯公共卫生学院梁东海助理教授随后作了《Use of high-resolution metabolomic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metabolic signals associated with environmental exposures》的精彩报告。系统的介绍了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流程,将高分辨率代谢组学应用到空气污染的健康效应研究,探索人体代谢小分子的变化,深入开展了交通污染暴露在分子层面上对大学生机体代谢过程造成的显著影响。提出了准确测定交通污染的暴露水平以及了解其相关的分子机理和健康效应对公共卫生政策的制订至关重要。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及环境学院彭辉助理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构建污染物-蛋白交互作用网络》。报告内容详细介绍了课题组近期通过化学蛋白质组学及基于高分辨质谱的非靶向扫描等生物化学方法的构建,识别并验证与多种关键核受体蛋白相结合的环境有机污染物配体,对环境污染物的毒性筛查及活性鉴定验证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技术方法。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方明亮助理教授报告题目为《Human Exposome Database and Analytics》。报告分别从暴露组学的概念、基本方法、数据库建立、统计模型、靶向与非靶向质谱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学展望等角度详细讲解了该实验室近期暴露组学相关内容的科研成果。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万祎研究员的报告题目为《环境污染物干扰生物小分子代谢的毒理效应及机制》。报告分别从代谢分子的高通量扫描分析、污染物和代谢分子的交叉代谢反应、污染物干扰关键痕量代谢分子及毒理效应机制等三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并将其实验室的可视化网络分析流程、验证和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解读。

本次培训会内容详尽丰富,紧扣环境健康与组学领域技术前沿与热点研究,加深了我们对环境污染物暴露与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筛选流程的理解,加强了我们对于环境污染物导致人群健康效应或模式生物毒性效应的代谢分子机理的认识。本次会议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组学相关实验室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为今后国内外同行之间的紧密联系与深入合作夯实基础,在倡导组学平台资源开放共享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为组学技术在环境健康领域的深入应用添砖加瓦。

 

魏岚、王超(环境毒理学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