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一 邮箱 地图 电话 公众号 EN
  • 新冠肺炎
  • 消毒
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
CCEH 2021第一分会场-暴露科学和暴露组学专题会议顺利召开

 

 2021年10月15-16日,第三届中国环境与健康大会在成都召开,大会围绕“建设环境健康,确保美好未来”的主题,汇集国内外环境健康领域专家,展开学术讨论和专题交流。大会第一分会场“暴露科学和暴露组学”专题会议于16日上午顺利进行,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疾控、企事业单位的诸多专家学者参会。

   北京大学胡建英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戴家银教授共同召集了此次分会场的专题报告,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生态中心、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和疾控机构的11位专家进行了主题发言,与会代表听取各位专家最新研究进展,并就暴露科学与暴露组学研究的前沿技术和方法开展热烈深入的研讨。

会场照片

    报告内容围绕新型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效应、环境化学物的表观遗传DNA修饰效应、高通量的污染物非靶标化学分析技术、环境污染物毒性机器学习筛选方法、人类空气暴露图谱的绘制、全暴露组关联研究与多组学的应用等方面的前沿热点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对推动我国暴露科学和暴露组学在环境与健康领域科研工作的应用具有积极作用。

北京大学胡建英教授作为主持人发言

会议由胡建英教授和戴家银教授共同主持,首先由胡建英教授介绍了分会场的总体设计思路及莅临本次会议的特邀专家。

上海交通大学戴家银教授作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戴家银教授做了题为《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的环境行为及健康效应研究》的精彩报告,详细介绍了新型全氟烷基化合物的研究现状、环境行为、健康效应、科学替代以及未来优先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汪海林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汪海林研究员报告为《DNA修饰与表观遗传效应》,详细介绍了团队发现DNA和mRNA腺嘌呤、胞嘧啶等甲基化形式,并揭示了环境类雌激素刺激细胞,通过DNA羟甲基控制增殖的新通路。

浙江大学蒋超研究员作报告

浙江大学蒋超研究员的报告题为《绘制人类空气暴露图谱》,介绍了在个体水平监测空气暴露组组分的研究方法,分析个体可能接触到的泛域物种和化合物,揭示了个体暴露在时空上的高度变化,并构建出个体空气暴露图谱。

南京大学韦斯副教授做报告

    南京大学韦斯副教授的报告题为《非靶向分析在暴露组学中的研究与应用》,从环境污染物的化学分析与检测角度入手,介绍了利用非靶向分析技术构建新型污染物的分析策略,实现了环境介质和人群样本中大量新型污染物的发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董兆敏副研究员作报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董兆敏副研究员作了《全氟烷基类化合物暴露及新生儿低体重负担》的报告,通过收集全球范围全氟烷基类化合物生物监测数据和新生儿低体重数据,探究全氟烷基类化合物的时空变化趋势,计算出人群健康风险及新生儿低体重负担

北京大学万祎研究员作报告

    北京大学万祎研究员作了题为《环境污染物干扰生物小分子代谢的毒理效应及机制》,介绍了污染物和内源代谢物的相互作用网络和重要代谢物的高通量鉴定方法,发现了一系列污染物影响的重要代谢分子并识别出相关毒理通路与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史亚利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史亚利研究员作了《我国普通人群有机磷酸酯暴露研究》的报告,介绍了有机磷酸酯类阻燃剂在我国居民血和尿液中的来源和分布情况,并以济南健康老年人群为例,分析了有机磷酸酯的代谢特征及暴露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张琨副教授做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张琨副教授作了题为《基于斑马鱼行为学的神经发育毒性环境污染物高通量筛选方法》,介绍了应用图像识别技术在斑马鱼中高通量鉴定神经毒性物质的方法。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唐宋副研究员做报告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唐宋副研究员作了题为《环境污染物与衰老生物标志物的全暴露组关联研究》的报告,介绍了应用全暴露组关联研究的方法,系统筛选出与端粒长度、线粒体DNA含量和DNA甲基化时钟等衰老生物标志物相关的内暴露污染物,以及细胞和线虫验证试验的初步研究结果。

杭州凯莱谱精准医疗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孔子青副教授做报告

杭州凯莱谱精准医疗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孔子青副教授作了题为《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新冠病毒暴露机理研究》的报告,通过新冠病人研究实例,介绍代谢组学的技术应用和临床转化潜力。

参会人员针对报告提出了多个科学问题,并与报告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专题会议对暴露科学与暴露组学相关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究,以及对未来发展与研究方向提供了新思路。

 

 

 

 

环境所 毒理学室  供稿